佛教宇宙观中的
六道轮回
(二)

 

到哪儿了

 
佛教宇宙观中的六道轮回(二)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师尊

从古天竺开始,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创教立说,其中有一个叫〝业感轮回〞的思想—这个思想是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原始佛教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教义了。

可是业感轮回学说并非是由佛教所首创的。

我们考察、考量古印度的历史,古天竺早期的时候—早期是指什么时候呢?大概是《阿达婆吠陀》这一个时代,已经透露出〝赏善罚恶〞的这么一个宇宙信息。宇宙他能够非常公平地奖励善、鼓励善,鼓励人们做好事;他也能够用这个力量惩罚恶人。赏善罚恶,主要的活动机制就在隐态世界发生。当聚集到一定的量的时候,这赏善罚恶的因果关系才会在显态世界中显现出来。

古印度的时候,有一部著名的学术著作叫《梵书》。《梵书》的时代,就已经创立了宇宙的轮回说,就是人生的轮回说、众生的轮回说。所以宇宙赏善罚恶的宇宙信息和凡夫的轮回说相结合,酝酿发展,到了古印度的时候、古天竺的时候的《奥义书》的时代,就确立了业感轮回学说的信念。这一个信念成为古印度当时社会的新的思想、新的精神的哲学、灵性的哲学,但是那个时候的业力说,它与一个学说:〝真我论〞相结合—真常、妙乐、本净的梵我,升起迷茫、迷惘、苦迫的世间,而〝我〞就成为轮回的主体,由是不得解脱。

所以我们圣密宗佛教、圣密宗古梵密佛教,第一个要清净,第二个要无我,这个无我实际上是建筑在破〝真我论〞的基础上确立的。

所以清净、无我、调伏、精进成为一贴圣药,成为一贴圣方、四味圣药。

由是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的正觉的缘起,而得到:不仅是自我的解脱,而且能够帮助众生一起解脱,走解脱大道。而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住世的时期,对古印度三百余种的外道的学说涵盖着一切精神、灵性的思想,逐一地加以鉴别和抉择,由是创立了 佛祖自己的圣教。而这个圣教的重要的教义就是这个业感轮回。

讲到业感轮回,这里头实际上业感、轮回都是在隐态世界中发生,然后再在显态世界中慢慢地、慢慢地被人们所接受,从而每一个人借用业感轮回的学说,教育他自己、解脱他自己。

关于这隐态世界,许多佛教徒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听了圣密龙讲之后,知道了一个〝无色界〞。

但是对于这个〝无色界〞究竟是什么,在许多的佛经上不甚了了。实际上,我们所讲的〝隐态世界〞已经活化了这个〝无色界〞的内容,令〝无色界〞这样一个无法去深究的理念,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与我们的生命休戚相关的这么一个词。

而〝隐态世界〞,我们也曾经在圣密龙讲中提到,可以从《俱舍论》《法蕴足论》《业报差别经》《大毗婆娑论》《法苑珠林》《大乘法苑義林》这些专门的经典中去加以探索。

事实上,我们前面圣密龙讲的时候已经把这个概念扩大了,扩大到哪里呢?扩大到整个佛教的理念—祂的理论基础,其中一个重要的教义就是业感轮回。

从〝业感轮回〞的观念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讲,无论是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以及密教外三密教、内三密教、Tantrayana 密内密教,诸乘、诸流、诸派佛教的经典,都讲到认同业感轮回的这个事情。因此,可以这样讲,我们圣密宗十三部根本经典,没有一部不讲到隐态世界。

所以隐态世界的解密:解剖了这个〝密〞—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佛教的所有的经典中都能够感受得到的这个思想,都能够从这个灵性的思维中间接受这个教育。

这里我们想重点的讨论一下《法蕴足论》。

这〝蕴〞是〝五蕴皆空〞的〝蕴〞,这〝五蕴皆空〞的〝蕴〞,出现在《法蕴足论》的经名,全称是《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这《法蕴足论》实际上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有部的著名的〝六足论〞之一。这六足论是非常的有名啊!这个六足论,其中的一论就是《法蕴足论》,就是六中之一。

〝六足论〞是说一切有部所依的六部论书的总称,称为六足论。这〝六足论〞分别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阿毗达磨法蕴足论》《阿毗达磨施设足论》《阿毗达磨识身足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这六部论书,是由 佛祖的六位大弟子分别阐述 佛祖的教法,各弘一方,因此就有这样六部法。由是,这六部法都曾经讲到了隐态世界,而且这隐态世界的理论在其中表现得比较充分。

但是,《六足论》有六部大论。六部大论,为什么 圣宗把其他几论摆在后,而是把我们中国佛教一直来把它排为第二位的《法蕴足论》拿出来专门讨论呢? 圣宗自有他的圣意。 圣宗是根据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历代圣祖们流传下来的思路和脉搏来弘传这一部法。

(参见2015526 薄伽梵 师尊广播圣密龙讲)

 
《知乎》:网页连结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