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
圣密龙讲体会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学习第 金刚慈华 敬爱的 薄伽梵 师尊, 您好! 一、人间佛教视野下的阿育王前世之身阇耶以一捧沙当作烧饼供养给 佛祖的解读 受到佛法熏陶的佛教行者都能想象和感受到供养一个烧饼给 佛祖,会得到无量的福德。而阿育王的前世阇耶在两小孩的玩耍过程中,看见 佛祖的大人相而生起大喜欢心、大虔诚心,捧起手中泥沙当作烧饼供养 佛祖。对于普通的人而言,把泥沙放到盛食物的碗中已经是大不敬了,更何况是放到 佛祖的钵中?
跟随 佛祖托钵的阿难尊者,当时起大疑问也是非常的正常。 佛祖则察觉到阇耶那颗大喜欢、大虔敬、大恭敬之供养之心,看到了阇耶的大三世,更是在隐态时空中看到了其未来将转世为阎浮提之王而兴大供养佛的舍利,起 薄伽梵 师尊在修持班上提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细节,阇耶由于出身于婆罗门,而毗阇耶则出生在刹帝利,他们因为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懂得看到大人相时要供养。这一个从小教育的方法,也正是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对小转世者们的教育方式。即使阿育王的前世阇耶有大福德,如果阇耶从小未受到良好的家教,那么,这一幕就不一定会出现, 佛祖的绶纪也就未必会存在。这也说明了人间佛教践行者—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三种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佛祖祂是薄伽梵,佛教奉行的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宗教。佛梵持明密教初圣祖 薄伽梵 至极维摩诘传承 薄伽梵之教法,这正是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实践人间佛教的现实所在。人间佛教是实践人生究竟,探索宇宙奥秘的教法。强调把握当下的修持实践,提升人格,并注重人人可修、可证是 薄伽梵教法的一个特点。 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的人间佛教的实践,是继承和发扬 佛祖以人为本,通过清净、无我、调伏、精进,教相、事相、戒相、圆相,这两贴圣方八味圣药服用之下,以大医王法门实践人生究竟,解除现实痛苦和永恒痛苦之虹转法门。祂是基础于 佛祖的洞鉴般若,洞鉴人生究竟、宇宙规律。 二、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法句经》中讲〝我们过去的思想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我们现在的处境就是我们过去思想的成果。〞《心经》中讲〝远离颠倒梦想〞,《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佛法是宇宙的真实,宇宙有显态世界和隐态世界所构成,由是,佛法的弘扬本质上是在宇宙间的弘扬,也即既弘扬在显态世界,也弘扬在隐态世界。因此,佛教把人世间的人作为弘法的对象之一,人也是众生。而众生,也称有情。一切有情的动物结合众缘而所生称之为众生,又经历了众多的生死,故名为众生。 在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之外,其余九个法界的都称为有情,也即称为众生。众生为颠倒妄想所执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中,六识有净分,也有染分。六识的染分称之为颠倒妄想。 颠倒妄想即在六识之中所作的污秽之想。但是,又不能够察觉这是一个污秽之想。以为自己是想的细、想的微、想的精。这个颠倒妄想在佛经里又称作〝微细精想〞。如果没有佛转世下降到世间,也不学佛法,众生是永远不可能明白,也不会感到有颠倒妄想一说。而且往往把这个思维的浊流当作一种智慧来炫耀。截断思维的浊流,在禅宗有〝麻三斤〞的公案,祂只是创造这样的一个机缘来截住这个思维浊流。因为只有清净、无众生的分别心后才有可能通达宇宙,与诸天诸佛瑜珈。在宇宙之巅的佛,看到了众生因颠倒妄想而在六道轮回之中奔流不息。众生唯有感受到这个轮回痛苦本无主体,实为假我,皆由此颠倒妄想而受诸痛苦之时,自愿发无上心度一切苦厄而行菩提之道,回归宇宙之本体,才真是人生究竟。这一颠倒妄想,轮回之因,无外乎十大结。 《杂阿含经》第二十二卷中所说〝时彼天子而说偈言:外缠结非缠,内缠缠众生。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智者建立戒 ,内心修智慧;比丘勤修习,于缠能解缠。〞 佛祖说有智慧的人,建立了戒律,内心修这一个智慧。比丘依戒要很努力地去修,这个时候緾才能够解除。这里说明修行人首先要有智慧,而这个智慧就是要建立自我约束的戒律。这个戒律不是由外部强加给你的戒律,要以戒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内心就出现了智慧。佛法中的戒律实为宇宙规律、宇宙的秩序,做符合宇宙规律、宇宙秩序的事。而不是颠倒妄想,习气如瀑流,随自己的妄心而为。众生离佛近魔已久远矣,佛即净,魔则染。 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讲到〝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佛念众生,而众生却远离佛。众生的智慧不够,因而就有《圣祖经》中的〝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在宗下更有虹转法门,即身成就,为救度众生而无所畏惧下降娑婆世界转世承担起救度众生之如来家业。众生首先需要信,信而行。行实质是一个宗教过程。 三、修持是一个宗教过程 佛法在人间的弘扬和传播离不开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获得了有关于五大灵性观的宇宙知识。这只是第一步,然后把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知识,产生感悟、体悟,成为了自己的知识。经中有〝理可顿悟,事需渐修〞。在理论上明白了、悟了,还需要在实践上进一步验证,需要宗教实践过程。因此,佛教重视〝见地〞,也即通常所讲的生命观、修持观、世界观、宇宙观和价值观。圣密宗金刚禅佛教把祂们以〝灵性〞而贯穿之,成为灵性五观。这灵性五观,如果全人类来学习,那么人类的和平、和谐的愿望就会得以实现。人心就得以净化,人人如《心经》中所讲的〝远离颠倒梦想〞,世界就会迎来一片清净、和平、和谐。 感谢 师尊!
敬颂 弟子 金刚慈华 叩呈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