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第71次修持班法會
聖密龍講體會

 

金剛禪會徽是中國最古老的圖騰—學習第71次修持班法會聖密龍講體會

金剛喜明

 

 
轉自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微信朋友圈:

頂禮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頂禮 歷代聖祖師佛

感謝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慈悲恩賜弟子積功德,弟子願把所有功德迴向所有眾生

敬愛的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您好!

第71龍講班總957次聖密龍講,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為我們揭示了金剛禪會徽的聖密法理,祂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圖騰;並進一步介紹了瓷盤曼荼羅法幢最大的作用之一是用來檢驗行者修行證量、層次。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再一次提醒我們,修行需要消除幻覺,離魔近佛,調伏於宇宙規律,才能渡過難關。自然災害接踵而至,只有當各國的領袖都認識到人和宇宙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國家和國家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才能降低災難的危害性。

弟子學法報告極為粗淺,但錯謬難免,恭請 師尊遮止、加持、引導、聖正!

弟子無限感恩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靈性加持、引領。

敬頌 聖安!

弟子:金剛喜明跪叩

2021.12.5

1、金剛禪會徽是中國最古老的圖騰

回顧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曾經聖示密宗從印度傳進中國後,在中國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產生了質的變化,令聖密宗金剛禪成為中華文明的無上菩提奇葩。

「古印度的密教的教法,傳進中國以後,它經過漫長的文化經歷,在有深厚肥沃的中華文化環境土壤中生存、生長的過程,看到中國漢傳密教如何從印度化慢慢的演變為中國化。」(第22次廣播佛法講座《炁脈明點、人和宇宙的瑜伽》2011.2.13

「因為當古印度的、古天竺的密宗傳進中國以後,已經為中國文化所吸收,在中國豐富、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結出了中國文化的碩果。由於這個碩果完全與中國文化內涵相融相契,同時這些理論又非常契合佛教的真正本質;對於廓清中國佛教理論界的迷惑,以及引導中國佛教根據佛教的根本經典,產生了非常重要的質的變化。」(第730次廣播佛法講座《九彩霓虹現證法性》2017.11.26

「中國文化肥沃的土壤培育了聖密宗這一支印度文化進入中華文明的無上菩提奇葩。」(第92次廣播佛法講座《聖密戒律》2011.10.16

本次聖密龍講更佐以翔實的根本性法義,為我們清晰描畫了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中國基因的圖譜。

「金剛禪的會徽是屬於中國最古老的圖騰。」

「金剛禪會徽好像是印度傳進來的,而且是古印度傳進來的。」

「聖薄伽梵實際上祂不是源於古印度、古天竺, 聖薄伽梵是源於中國。」

「圖騰兩個字不是外國人發明這個詞而中國人用來格義的詞,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現象。」

「但實際上這個會徽最早起源於中國,是屬於龍天聖族祖先靈魂的紀念,表示了中華民族從來是大慈悲、大吉祥的;表示了佛教由顯態世界和隱態世界;表示了 薄伽梵佛教有八大乘。」其中包含著十六小乘、帝師武則天大明宮俯瞰圖、聖密十法界;其中還包括著一個更深的人類靈魂的意識。人類靈魂的意識實際上是有16層,現在已經披露到13層。

「剎末利磋是有具體的表相的,具體的表相,實際上一方面表示二條龍。因為我們剛才已經講過,這個圖騰是龍天聖族所特有的。龍天聖族,兩條龍交叉在一起。交叉在一起也有很深刻的法理。」

「我們龍天聖族的圖騰,就像是雄鷹,就像是深海的虤魚、龍魚。但是整個一個圈,外圈加上去就叫 薄伽梵。」

「薄伽梵有36義。但是在印度傳進來的相關經典中,只寫了 薄伽梵有六大義。」

「當發展到金剛禪會徽這個圖騰,就賦予了祂複雜的意義,因為金剛禪的發展在祖國的歷史上,確實是絕無僅有,不可多得的一種文化現象。」

「現在祖國講究文化的自信,歷史的自信,我們完全可以說,中國就是龍天聖族的居住之地,是顯大吉祥、大慈悲的。」

「維摩聖祖在《維摩詰所說經》上,已經文有隱伏的描寫了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把戰勝外道、拯救上上上勝根的重大歷史使命交付給了龍天聖族。」

通過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以上的聖示,對中華文明的自信更加堅定。同時更彰顯中華文明為解決全人類面臨的困境,貢獻東方智慧,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宇宙靈性內含,根基深厚而堅實,視野寬宏而堅毅。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美美與共,世界大同」的中華民族未來美好世界傳統的理念,一脈相承。「人人可以成堯舜」的固有而主流的理念,與「人人可以成佛」的教法無二無別。更體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天觀。這些正是體現了中國肥沃深厚的文化土壤,固而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在華夏神州,茁壯成長,產生質的變化,結出無上菩提奇葩。

我們龍天聖族聖密行者不但要點贊人類命運共同體,更要戮力同心,以自己的清淨、無我的努力,培基固本,添磚加瓦,因為這正是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綬紀龍天聖族戰勝外道、拯救上上上勝根的重大歷史使命。

 

 
編者按:本欄目所登載的學法報告,僅代表作者本人對法的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古梵密》: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