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讲座第一〇一讲
(二)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师尊多元文化学术讲座
[龙吟 〝实无功德〞这个故事前面这样讲了,我也开始疏开了,它是有《六祖坛经》的文献依据的。 《六祖坛经》的第三品是《疑问品第三》;前面两品是《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第三品开始就是: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这个〝师〞就是指 六祖惠能):『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这句话已经把功德提升到法身的高度、法性身的高度,提升到灵性的高度。当然一般如果说是显教的大师们,他不讲灵性,他就是讲法身,就是讲法性;显教的教法讲到法身,到此即止,不再往下,不再往灵性更深的深部延伸。这不是一个指责,这只不过是更深的诠释和解读。我在这里没有指责任何显教的导师们、大师们,正如 初圣祖所讲的一样:我们永远向一切显教的导师、永远向一切佛教的大师们学习。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 这整整的一大段,还没有念完,后面还有,我们先解释前面的。 六祖要开解韦刺史,所以就把〝功德〞作具体的分解。〝见性是功〞,什么性?法界体性,这个是个功;平等性是一个德。意思就说:在五种法性的智慧中,到达法性的高度才是功,到达平等性才能够称得上是德。当然这里的〝性〞已经提高到灵性的高度,只不过以前的解读是没有如此诠释而己;但是作为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中国汉传佛教密宗,所有的修行的教相就在此作为起点,因此在实际的修行中、在事相中就有〝八地圣行〞之说。 所以,到了这一个高度,就出现了〝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到了法性的高度、到了平等性智的高度,这个〝念念无滞〞也就是说五种法性身智都已经在这里充分地体现,只有妙用。当升起妙用的时候,这个时候才称之为〝功德〞。 这里的〝妙用〞可能讲得比较笼统,这个〝妙用〞,我把祂一句话来说明白。我想借用台湾千佛山 上白下云老禅师的一个开示,祂说:「密宗讲神通,我不反对神通;但是,神通要妙用。」以此来反观《六祖坛经》中 六祖的这一句话:「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实际上这个〝妙用〞就是指神通。这里如果说拿我们的《圣祖经》来诠释这句话,这里所讲的〝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实际上就是《圣祖经》第一品里头所讲的〝逮诸总持,游戏神通〞—这个就是妙用。 那么讲得再平实一点,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在教相中讲的是什么事情?就是讲〝大智本行〞;〝大智本行〞就是功德。这里所谓的〝大智本行〞,祂的内容就是〝法身心语〞,神通应心而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再把前后两句话联系起来看:〝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 所以以前曾经学过《六祖坛经》的听众们,可能过去并非是这样来解读这句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