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见地之争到至极无见地
【读者来信选登】从见地之争到至极无见地 金刚诚雄
您好! 无限感谢 师尊在〝蓝天净云〞分享了有关〝圣密见地〞的圣示。其中 师尊圣示道:「印度佛教见地之争,经院式哲学辩论引致印度佛教修证全面衰落,即是明证。」 〝见地之争,削弱中观、也削弱了唯识,削弱了他们真理性。这就是佛教曾经有过的历史教训。〞 据弟子了解,所谓〝经院式辩论〞,其实主要发生在著名的那烂陀寺,这个暂且不论。众所周知,辩论的双方都是来自佛教的两个派别,中观派和唯识派。他们很多都是被称为高僧大德的人物,对佛教的大多数理论都是娴熟于心却疏与实修亲证四部大法百虹转法门。其实议论这件事,特别是象弟子这种学法还处在幼儿期的人去议论,可能有点亵渎,但又不得已而说之。
弟子认为,讨论这两派之争,事实上,是非常打脸的事情,是我们佛教脸上无光的事情。在我们学习佛教的初始,学过张澄基写的《什么是佛法》一书,里面讲到一个老和尚与两个小和尚的故事。如果辩论双方都是按照老和尚的观点去做事,或者说按照《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就不会产生这样的争论(不是不要争论、辩论),〝衰弱〞也不会那么快。其实,如果真正理解了这个观点,那么〝至极无见地〞也容易理解了,同样地,至极无戒律,至极无众生可度, 当然,话说回来,对于一个世界上任何派别来说,完全没有立场是不可能的,在古印度,与其它派别发生争论也属正常,关键在于圆融,不执着等等。用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来说,就如同水中深深扎根的草,无论水流大小、缓急都不会改变草的本性,更不会被冲走,它只会随着水流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甚至长得更好。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和检验理论。这不是说说而已,关键是是否真正去做了。人类是有惰性的。 以上是弟子的一些读后随感,谢谢 师父!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