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讲座第二〇一讲
(三)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多元文化专题学术讲座 而以弟子的理解, 大圣 佛祖所说的所有的教法,其实都是为了对治面前的这一位众生的执着。
为了帮助他破除某种令他堕落轮回陷阱的根本,所以,面对于执着钱财的众生,可能 大圣 佛祖赐予的解脱圣法,就是告诉他: 而这一个众生,因为去除了他的执着,也就证得成就了; 面对所有的对境, 佛祖就会说: 「你要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无常、无我。」 那是因为,太多众生都是太执着于这个〝显态的世界〞,视幻化为实有; 又譬如,有的众生听闻了 大圣 佛祖的教诲—〝观身不净〞,但是走向了极端,变成了想要自杀;
〝观受是苦〞,如果执着于其中,就变成了〝厌恶人生〞
如同〝渡河之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祖又会跟众生讲述相应的对治法门 在弟子心里, 大圣 佛祖如此纯粹地帮助众生解除他们的执着和烦恼,所以在祂的教法中,非常明显的一个情况,就是祂有时候对这一个众生说此、有时候对那一个众生说彼;对于同一个问题, 大圣 佛祖往往有着不同的引导。 如果不圆融〝小、大、密〞三阶,也难以理解 大圣 佛祖到底希望众生做什么?这一些,在后来也成为一些人攻击佛教的理由。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种攻击,纯粹是因为批评者并不理解 大圣 佛祖的大悲情怀,以及祂救度众生的浩如苍穹的宏愿,而用了哲学的、学术的眼光来评价 大圣 佛祖。 可以见到的结果是,永远是失真而不能够触及祂的灵魂,也不会明白为什么 大圣 佛祖会在讲法五十年以后,跟祂的弟子说: 「我什么法也没有立。」 换言之,也就是 大圣 佛祖说:「我什么也没有说。」因为 大圣 佛祖预见到了众生最容易犯的执着的毛病,很可能也会在祂的言教方面产生;事实上,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是如此地无我,因为无执着,所以〝无穷大〞。 从祂〝极终善性的慈悲与智慧〞的大觉性海汩汩流淌的无量义、无量教法,滋润众生、光明众生。 因而,弟子们追随祂,祂也教导这一些弟子,慢慢地,僧团就这样逐渐地形成了。 在祂涅槃以后,也形成了后来的《大藏经》。 一如 师父所开示的: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最初教导的教法,可以这样讲,祂是非常得朴素、非常得朴实;祂是比较少地具有宗教化的色彩。 「甚至可以说: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在住世时期,并没有教授具有宗教色彩的戒律,祂是比较朴素地教导人、教导祂的弟子怎么样做人。 「正因为此,当时 佛祖为了管理好僧团所设置的戒律—所谓的〝制戒摄僧〞(这个〝制〞就是〝制作〞的〝制〞,〝戒〞就是〝戒律〞的〝戒〞,〝摄〞就是〝摄影师〞的〝摄〞,〝僧〞就是〝僧人〞的〝僧〞),〝制戒摄僧〞,每一条戒律的确立,也是很朴素的,也是没有宗教色彩的。」 为什么 大圣 佛祖会在讲法五十年以后,跟祂的弟子说: 「我说法五十年,没有立一法。」 因为祂预见到了众生,最容易犯的执着,很可能也会在他的言教方面产生—从弟子自己来说,弟子曾经选择修习大乘显教、曾经修习藏传佛教、现在修习圣密法,当然,也是有弟子自己的习气和偏好在其中。 就好像多年前,有一位朋友跟弟子争论一个问题,他觉得 师父的讲法〝太不系统〞;譬如也没有系统地讲解一下〝中观〞,所以,他会宁愿选择一个会跟他系统地讲解《中论》的师父。 但是,弟子却觉得,虽然 师父没有这样讲,但是如果去悉心体会,是能够从 师父教育众生的特点风格中,感性地体会到〝中观〞的运用;这种活用《中论》会令弟子觉得受益更大。 当然,可能也是因为弟子实际上,自己原来就看过〝中观〞的相关系统理论,所以就放下了他所具有的执着。 而对于 师父的讲法,可能很多人会从内容的本身,觉得讲得很好,却不一定能够体会到 师父这种〝因缘设施〞所体现的〝中观〞胜义。其实,会讲〝中观〞理论的人,未必会运用〝中观〞理论,未必真的融入了〝中道〞;会用的人,却一定体会到了其中的〝三昧〞,并且融入了祂。这就是根本的区别所在。 也因为此,弟子更为喜欢圣密宗提出的量身订制的圣法授受、量身订制的〝宗教过程〞。弟子会觉得这是更符合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的原宗旨的,事实上,也是更能够令众生解决自身所具的烦恼。 师父的〝圣言量〞,纵然平常地道来;细细地体味,也是会觉得非常地符合佛法。 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圣密龙讲暂时到此结束。明天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