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根之
第三屆漢傳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

 

【轉載﹒研討會專刊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根之第三屆漢傳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4831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美育工作委員會、《世紀人物》雜誌社、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漢傳佛教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本次研討會緊緊圍繞〝自由平等、和平共存〞這一主題,匯聚了來自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學院、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科協、國務院國資委、國家工信部、全國工商聯、中國科學院、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萬德讀書會佛學及傳統文化資深研究專家等領導專家及澳洲佛教界代表和對漢傳佛教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各界朋友,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參加了研討會。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美育工作委員會副會長李曉明代表主辦方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辭。李曉明副會長在致辭中指出,佛教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精神追求。舉辦此次學術研討會,旨在為佛教文化的研究與傳播構築一個廣闊的平臺,讓更多的人瞭解佛教、認識佛教,進而受益於佛教。同時,李曉明副會長也表示,希望本次研討會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一份力量。最後,李曉明副會長還傳達了一個重要消息,中國佛教協會原副秘書長、中國佛學院原教務長、中國佛教領袖趙樸初老秘書倪強秘書長因特殊原因未能按原計劃出席本次研討會,對此深感遺憾。倪強秘書長特發來賀電,預祝本次研討會圓滿成功。

國務院國資委監事會原主席韓修國指出:2024831日,回顧718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紮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儒、釋、道是其重要組成部份,漢傳佛教亦在其中熠熠生輝。佛教倡導和平、眾生平等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其道德觀發揮社會公德作用,自利利他思想閃耀光輝。此次漢傳佛教密宗研討會如及時雨,對貫徹三中全會精神意義重大,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借鑑,從佛教的政治觀、和平觀、道德倫理觀汲取營養,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綻放光彩,為國家發展貢獻獨特智慧與力量。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首席顧問、第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兼民族與宗教委員會委員,國務院資深參事、中國海峽兩岸書畫藝術家協會任玉嶺主席從美學的角度闡述了漢傳佛教文化與書畫藝術之間存在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相互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繪畫題材、技法、審美情趣等方面,也體現在漢傳佛教文化的傳播與弘揚以及當代佛教文化與書畫藝術的結合上。佛教空靈淡泊的審美情趣為文人畫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美學基礎。

中國科學院發展戰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司長宋承敏教授發表重要講話,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為漢傳佛教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這為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空間。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員往來的日益頻繁,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成為必然趨勢。佛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之一,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認可。同時,佛教文化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優秀元素和成果,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內涵。

國家工信部機關原正廳巡視員、西北大學陜西文化產業研究院趙忠抗教授深刻指出:漢傳佛教密宗絕非僅僅侷限於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實則它更是一種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一種超凡脫俗、引人向上的精神追求。從某種意義而言,作為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它不僅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宛如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的明珠,更是現代社會中一筆難能可貴、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精神力量,宛如無聲的春雨,悄然滋潤著人們的心靈,在時光的流轉中持續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與價值,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注入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中國佛教協會衍和法師、中國佛學院演愍法師及中國佛教文化及傳統文化資深研究專家張小凡指出:漢傳佛教所大力倡導的慈悲、善良、寬容等一系列珍貴的價值觀,與中華傳統文化之中蘊含的仁愛、禮義等極具影響力的道德觀念,彼此之間相互呼應、相得益彰。這些美好而崇高的品德宛如璀璨的星辰,已然成爲了維繫社會和諧穩定、促進人際關係融洽和睦的至關重要的基石。佛教所秉持的因果報應觀念,猶如一座明亮的燈塔,時刻警醒著人們,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們在日常行為方面更加自律、更加趨向於善良。正因為如此,它為社會的穩定以及長遠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積極貢獻,其影響力如同春風化雨般,無聲地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人們的心靈和行為,為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斷推動著人類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

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院長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以下簡稱: 宗師)以視訊方式出席研討會並發表主旨演講。 宗師將佛教思想與現代社會理念相結合,做了重點闡述。 宗師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強調國家間應該超越民族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尋求合作共贏,推動構建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與佛教中的眾生平等、普渡眾生的思想高度契合。

宗師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願景,具體表現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奮鬥,這也體現了佛教中的菩提心,即願意幫助所有生命脫離苦難,獲得究竟解脫。

宗師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之一是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實現共同富裕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這同樣體現了佛教中的慈悲和平等的理念。

宗師在演講中也闡述了新質生產力和佛教傳承創新的融合發展借鑑意義: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的生產方式和技術不斷涌現,形成了新質生產力。這種生產力的發展對於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為佛教思想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機遇。創新是佛教文化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關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佛教文化需要不斷適應新的環境和條件,與時俱進地進行創新和發展。這包括在教義闡釋、修行方法、宗教儀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進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精神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佛教傳承創新也注重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以適應時代的需求。這種創新精神的共通性為兩者之間的交流和借鑑提供了可能。

研討會圍繞〝自由平等、和平共存〞的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交流,不僅促進了人們對佛教教義的深入理解,也激發人們對社會公正、和諧共處的深刻思考,給與會者帶來了一場富有深度與廣度的精神盛宴。與會領導及嘉賓一致認為,中國漢傳佛教及其文化是具有高度的信仰價值、文化價值與學術價值的寶貴成果,是佛教中國化的實踐結晶。通過舉辦漢傳佛教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可以總結和梳理中國佛教傳統的豐富文化積澱和發展經驗,進一步發揮佛教界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這也是一個加強國際佛教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佛教界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機會。

研討會達成如下共識:

1、自由與平等的真諦:

深入探討了佛教中〝自由〞與〝平等〞的深刻內涵:自由不僅指外在行為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心靈的自由,即擺脫煩惱與執著的束縛,達到內心的平和與覺悟。而平等則體現在眾生皆具佛性,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有追求解脫與覺悟的權利和可能性。

2、和平共存的實踐路徑:

探討了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踐行佛教的和平共存理念:這包括通過慈悲為懷、尊重差異、包容異見等方式來減少衝突與對立,以及通過教育、文化交流等手段來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和融合。

3、佛教智慧與現代社會的結合:

探討了如何將佛教的智慧與現代社會的問題相結合,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例如,利用佛教的因果律來引導人們行善積德、減少犯罪;運用中道原則來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尋求平衡與和諧。

分享自:北新網視

 
《藍天淨雲》: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