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讲座第二一〇讲
(三)

 

 
[龙吟2043]多元文化讲座第二一〇讲(20121202)3

 
【蓝天净云﹒原创图文】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多元文化专题学术讲座

 
所以事实上,这个训故,可以看到历史非常的悠久。正是因为历史非常悠久,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人,他是非常地重视字句的意义,正是因为重视这个字句的意义,所以,翻译过来的词,往往都希望把它翻译成非常贴近古印度经文的原义。但是很遗憾,印度文化中间有一些词语实际上翻译不到中国的文字中来。比如说,我们说〝般若〞,〝般若〞两个字是佛教中最常见的字之一,有一部经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按照中国人的意思翻译过来那就是入世的智慧,而古印度的〝般若〞呢,实际上它不仅仅是入世法的智慧,它还包括着出世法的智慧;不仅仅是六识的智慧,而且包括了七识的智慧和八识的智慧,甚至九识的智慧,一直到十三识的智慧。

所以这个〝般若〞,你必须要实修亲证,你方能够完成对〝般若〞的理解。如果你不修行,完全不能够理解〝般若〞究竟是讲什么,无法来理解〝般若〞所言。

这仅仅是举个例子,就讲到这个〝般若〞。其实从古印度翻译过来,很多文字都翻不过来,因此,中国古代的翻译家创造了一个叫〝五不翻〞。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古印度有这个词语,而在中国没有这个词语——不翻!那不翻又怎么样呢?就直接用音译;音译又怎么样呢?音译又出现一个问题,古印度的发音翻译到中国词没有这样的发音,所以讲到音译也只能够是近似而已。所谓〝五不翻〞就是五种尊重啦:词义变化的不翻,词义不同的不翻,翻不过来的不翻。所以我们讲到训诂学,训诂学是中国文化一种严肃的现象,中国文人办事情都是非常地认真负责,一定要把它弄得很准确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训诂学,只能够从训诂学的本身去研究。训诂学有广义的训诂学和狭义的训诂学,广义的训诂学就包括着文字学、音韵学,狭义的训诂学则是在中国古代的小学、《中庸》、《大学》这个系统中,一个小学中,与音韵、与文字相对应的学科。

对狭义的训诂学,这是小学中的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来说,也有人提议把这个训诂学分为新训诂学和旧训诂学,而且提出来: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的附庸的旧的观念。这个时候,新的训诂学才真正能够成为语言历史学的一个部门。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的系统,训诂学的研究对象首要的任务就是研究语文意义发展、演变的这么一个规律。而出现这个新的训诂学,是相对于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外来文化的传入,又有中国训诂学的严肃,因此,有的时候翻译起来,要把它规范在一定的规范内,变成越是规范,造成了对翻译进来的文字离开它的本义就越远。

可以这样讲,普通人:普通的学者、普通的文化人;广义地来说他们也可以成为是修养的人,但是他们的修养跟古印度的修炼是很不同的,这个不同主要是从世出世法两个方面的不同。入世方面相关的一些部分,既然是入世法呢,比如讲到这个翻译,这个〝古印度密教修行者〞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居士〞,为什么呢?中国的居士实际上就是指还没有获得一定官位的、在家里的一些修行者。这个修行主要是修学四书五经,因为学到四书五经:道德高超、学问高超、众人羡慕,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德高望重,就受到社会的尊重,在这种社会共尊的这样一个尊称中间,〝居士〞是一个很好的名相,但是这个〝居士〞是入世的居士,而不是出世的居士;那么作为印度传进中国来的密教文化,密教文化呢,不穿僧衣,但是他在修行的,他是修出世的,而且是修炼永恒生命的、灵性生命的,这样的修行,而且是十三层识之中第六识之上的修行。因此,作为在六识中生活的普通人们就不具备这一个修出世法的、高层生命的、灵性意识的、灵性功德的一些内容。当不具备的时候,〝居士〞两字,实际上跟古印度中密教的修行、佛梵持明的修行本义相去甚远。

但是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暂时地讨论到这里,下次再见!

 
《蓝天净云—龙吟2043》:网页连结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