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金刚禅灵性美学及其内涵
(二)
【转载】浅论金刚禅灵性美学及其内涵—金刚禅学系列之一 礼斌、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人类文明的历史,有着长久的美学记忆、美学鉴赏和美学追求。古代是我们的宗教以及我们的文化中那些最持久的要素所诞生的地方。在古代的艺术和文献中有着太多的我们所渴望拥有但又望尘莫及的东西。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不仅通过劳动创造了无垠多彩的美,也在劳动创造和思想活动中探寻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如果说美学是研究美的事实的学问,那么人类对美的探索和揭示过程,就是一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互动中自我真如和宇宙真实的心路历程。换句话说,人类美学的历史事实,其实就是一直在探索和研究最广义的美。正因为如此,〝美是什么〞历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文明形态下,先后发展出丰富多彩的美学形态和美学事实,有的至今仍留存于伟大的人类史诗记载中,留存于不同地层的考古文物中,亦留存于各种各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纵观学术界深入研究的希腊的美学、希腊罗马时代的美学、中世纪的美学、十七、八世纪的美学、康德的美学、康德以后的哲学的美学,以及科学的美学和近现代的各类美学源流和思潮,人类对美探索、解释和追求从未停息。
十八世纪以来,美学从作为哲学规范学变成一种经验科学、说明科学,其主要研究对象,即所谓美已变成艺术,变成从心理学的见地上,研究艺术的制作和鉴赏,从社会学见地上,研究他的起源和效果的一门学科。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人类社会劳动的今天,人的审美贫困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和谐美的缺失已成为一个十分普遍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为了生存每天不得不劳动,然而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物质财富后,人们却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心灵的艺术干涸令人们无法安住于内在的和谐与喜乐。大量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艺术源于人之生存需求,它在反映实是人生中让人看到一个应是人生的愿景,使人在苦难中看到希望,在幸福安乐中免于沉沦。这样就与现实人生形成一种张力,引导人不断地走向自我超越。显然,艺术为人的生存打开了一个超越的维度,让人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都能振作精神,为了一种理想化的生存而努力。在当今人类面临各种天灾、瘟疫、人祸和社会动荡,深受三界火宅众多苦难煎熬之际,从中国古代关于艺术和审美的思想体系中萃取拔苦之法和灵性营养,乃是人类文明继续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早在民国时期,有识之士就曾指出,现今的中国,总要算是艺术的花不开,哲学的果子不结了。干燥的心田上,不是要浇上些水,帮助他发芽的机会么?当时一些有着深厚国学根基的思想先驱在探寻救国之道时,抱着借助美学来改善国民人生的强烈意愿,就已在介绍西方美学时有意无意地融入了我国传统人生论哲学的思想。尽管各家的思想观点不同,具体的论述和主张不一,如王国维提倡借审美来〝解脱人生的苦痛〞,梁启超提倡以审美来实现〝生活的艺术化〞,蔡元培提倡〝美育代宗教〞等,但总的思想倾向无不关切当时代的现实人生,希冀审美救世,净化人心。而要成为道德的人,他首先必须成为审美的人。实际上,所有美的现象,不论属于他的鉴赏或者关于制作,必定是意识上、精神上的事实。离开意识,除掉精神,则美毕竟不可得。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审美意识、艺术活动之类的精神生活过程,是作为人类物质生活过程的升华物,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们在发展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改变客观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活动。只有把审美意识、艺术活动摆在统一的社会历史过程中进行研究,才能科学地说明它们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然而,意识上的存在,不一定是纯个人的,在许多场合,都间接是多数意识的共同产物,故而美的事实时常是社会的事实。无论从心理侧面观察还是从社会侧面观察,美的事实的根本,都和人生的价值有密切关系。而要探讨人的价值,是不能够停止在相持的科学范围,一定要深入到哲学的层面。人既要从现实生存中学习审美和超越,又要避免陷入一种形而上学的迷误,从性相层面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到灵性美学层面。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审美观和艺术观,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拥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本章试图从宗教哲学的视角,探讨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的灵性美学(下文简称金刚禅灵性美学)及其内涵,期待抛砖引玉,重视对薄伽梵佛梵持明密教这一人类文明的精粹、灵性文化的瑰宝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