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金刚禅灵性美学及其内涵
(六)

 

【转载】浅论金刚禅灵性美学及其内涵—金刚禅学系列之一(6)

 

礼斌、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来源:《探索科学》杂志 2023年第1111期

EXPLORE SCIENCE 理论与实践

 

 
〝美的规律〞是〝人的本质〞不断追求的境界。人类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呈现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不断迈进。歌德曾说,一个人只有经历过欢乐和痛苦的体验,他才懂得什么应该追求,什么应当避免。同样如此,金刚禅灵性美学这种独特的审美实践是可以把实践者带到一个情感体验的世界,通过体验来扩大他自己的人生经历的。因为体验实际上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生经历,因为它只有当您投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才能产生。所以从体验中我们所得到的人生感悟就其深刻性来说是一般认识所不能企及的,它对于完成一个人的本体建构非常重要。金刚禅灵性美学的审美实践,克实而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祂的超越性,超验性,神圣性,殊胜性,圆满性,是不可以把祂想象出来的,而是必须要去亲修实证,亲因亲果的。

有关超验世界其实一直是哲学家们探索的重要话题。现代美学家已认识到,美学性质上虽然属于价值哲学,但是价值论和认识论是不能截然分离的,因为任何评价都基于认识,所以超验性是以人的意识性为前提的。意识不仅是指对外界的意识,也包括对自身的意识,思考自己为什么活,怎样活才有意义。这样他的经验生活中就有了一个超乎经验生活之上的世界。经验世界是人的物质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所追求的都是一种有限的、暂时的目的;超验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世界,只有进入这个世界,人的生活才有了无限的、终极的目的。这思想最早来自宗教,柏拉图、康德的超越性都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都是以〝灵魂不朽〞为前提的。然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金刚禅灵性美学所解释的灵性世界,是一个超越精神世界的超验世界。精神世界和灵性世界,在隐态世界而言,是隶属于四重多维度时空的处于不同宇宙时相的超验世界。

对灵性的认识,对宇宙灵性的认识,对隐态世界的认识,对超验世界的认识,古老的中国文化其实早有探索和记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史前文化:吉兆文化、甲骨文化、《连山》、《皈藏》、《大易》、《山海》、《水经》、《天象》、《内经》、《老子》、《庄子》......以及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金刚禅佛教的教相、事相、戒相、圆相和《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根本经典,乃至启蒙原始文明的圣密仪规,都是全方位地记载宇宙与人瑜珈的灵性记录,都拥有对于宇宙灵性美学的极其浩博的人文灵性资源的积淀。宇宙灵性美学提升了中华民族和谐道德、慈悲智慧、瑜伽宇宙、刚阳向上的民族精神。

故而,金刚禅学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宇宙灵性美学,是能够带给每一个家庭和平、和谐、喜乐的宇宙灵性科学。金刚禅学是当之无愧的人间佛教,遵循古天竺时期一贯以来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破除婆罗门教的神本位论,旗帜鲜明地倡导带着〝度一切苦厄〞的神圣历史使命,积极地入世,到人群中去,到城市中去,到众生需要的地方去,以圣莲花入淤泥而不染,八地圣行,百相万行,生,为众生而生;死,为众生所死。为实证隐态世界灵性生命实体,每一个遵行薄伽梵〝两贴圣方,八味圣药〞教导的金刚禅瑜伽行者,如果能做到24小时与薄伽梵无间断瑜伽,那么他的生命过程就会无时不刻地在瑜伽美、发现美、传播美,进而创造美,自然也会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出世法,圆满无尽。

现代实践论美学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依据,认为美是人由于通过生产劳动改变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使自然由〝自在的〞变为〝为我的〞、与人从对立的变为亲和的,才有可能成为美的对象。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从金刚禅灵性美学对宇宙灵性美的特性深入、生动而具体的认识和揭示来看,金刚禅学祂恰恰是实践论美学核心命题〝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祂把美、美感、自然美等美学上的根本性的和重大性的问题,放到人的伟大生命实践活动基础上来考察,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幻境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人与人之间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人与宇宙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个体在生命的历程中,在与薄伽梵的瑜伽实践中,体察到个体灵性在宇宙中的投影,体察到个体灵性与宇宙灵性交流互动的重要性,通过薄伽梵为修行个体度身定做的渐修顿悟的宗教过程,最终觉知真如自性,臻至宇宙真实。任何人,只要是祂作为一个人之为人的类存在物,祂能接受自身不容否认的佛性论事实,祂愿意来瑜伽薄伽梵,愿意来做永恒生命的探索,那么就必定会有一部属于祂自己的独特的灵性美学历程,祂终将在薄伽梵灵性导师的指引下,实现美学极终意义上的解答。不仅如此,后实践美学所关注的审美的感性、个人性、超越性等问题,亦能在金刚禅学这个神奇的宇宙灵性美学中得到融洽于宇宙规律的美之感觉与体验。

(待续)

 

 

 
《塔州之光》:网页连结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