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金刚禅灵性美学及其内涵
(七)
【转载】浅论金刚禅灵性美学及其内涵—金刚禅学系列之一 礼斌、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一)超越界认知视域下的极终善性之美 任何一个充满生机、希望和光明的新时代,虽然有纷纭攘扰的各类社会思想和思潮,但是只有人心净化才能从根本上维持这个时代的和平和谐,而要求人心净化,当先要求人生美化。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先生曾一直旗帜鲜明地主张,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脱离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己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而美感的世界纯粹却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一个入世的人如果抱着〝无所谓而为〞的精神,把自己的在这个人世间的所作所为当做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不为八风五毒所动,那这样的人生必定能做出充满美感的事业和成就。 如果将人生视为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那么,一个人的生命过程就可以视为一个探索美学价值和美学真谛的心路历程。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有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也有很多人却不能够使之〝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与其内心和谐和平,那他的生活也就是艺术的生活。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遵从自性光明的随顺因缘的生活。古德先贤的本色生活具有一种无言之美。历史上,无数佛教高僧大德,他们谨言慎行,无我利他,自觉觉他,将自己雕琢成佛的渡众大法器,同时也成就了他们自己的美丽人生和圆满的佛人格,充满着无尽的灵性光辉和艺术感染力,这就是瑜伽超越界宇宙真善美的艺术人生。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无所为而为。美之所以为美,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因为伦理的取向和活动而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那么,西方哲学家所说的〝至高的善〞,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关乎人伦道德,更有着〝仁〞的内在要求;〝美〞既和〝善〞一样能通向礼乐与德性,又有着自身注重形式美的意义。〝美〞与〝善〞既相通而和,又能各具意义。而在更高的层次上, 〝善〞与〝美〞可以在审美境界中达到和谐统一,即实现〝尽善尽美〞。《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对孔子而言,〝尽善尽美〞是他对艺术美的认识,是孔子审美理想的集中反映。老子的《道德经》里明确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显然,这个〝至高的善〞一定是合乎〝道〞的〝上善〞。而以金刚禅学的视角来诠释,这个〝至高的善〞就是极终善性,人世间能够如佛那样按照宇宙规律办事,按照隐态世界的宇宙规律办事,那样的善就是极终善性。这种极终善性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就是薄伽梵的超越界境界,祂体现宇宙规律,体现宇宙道德,体现了宇宙伦理,体现宇宙意志,体现宇宙生命,体现宇宙秩序。故而,金刚禅学的灵性美学内涵,就是薄伽梵佛梵持明密法超越界的极终善性。其内涵亦可通过《佛地论》中有关薄伽梵的圣义阐述中体现出来:〝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 人和自然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人和宇宙亦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在这宁静和谐的天地中生活着的人们却在他们的心胸里汹涌着情感的风浪、意欲的波涛。但是人生若欲完成自己,至于至善,实现它的人格,则当以宇宙为模范,求生活中的秩序与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达到这种〝美〞的道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执中〞、〝中庸〞。但是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并非依违两可、苟且的折中,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和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圆满地实现个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谐。故而,中庸是〝善的极峰〞,而不是善与恶的中间物。美丽的人生自有生命美之所在。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美的人生是极强烈的情操在更强毅的善的一致统率之下。在和谐的秩序里面是极度的紧张,回旋着力量,满而不溢。正因为如此,美学大师宗白华感悟到美是调解矛盾以超入和谐,对于人类的情感冲动具有净化作用。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