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講座第二四四講
(二)

 

 
[龍吟2143]多元文化講座第二四四講(20130331)2

 
【藍天淨雲﹒原創圖文】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多元文化專題學術講座

 
這裡所謂的〝知識〞,實際上我們的 聖祖 大聖寶 鳩摩羅什,祂在把佛梵持明僧團的教義,教相、事相、戒相、圓相,不僅僅是從密教的立場、密教的觀點來加以認識,而是用知識的觀點,也就是說翻譯成現代語,是文化的觀點來加以考量。所以卓新平先生講:「文化戰略的思考,首先必須基於對文化的理解、判斷和把握。」我們把這句話,兌入我們宗下的理念,對佛梵持明的文化的思考;進一步兌入我們對佛梵持明的教法的考量、理解,必須要有對於文化的理解、判斷和把握。

總而言之,我們對佛梵持明的思考和考量,首先必須以宇宙知識的立場,宇宙知識所構成的文化的理解、判斷和把握。這裡所講的思考者,有文化講文化,也就是說我們所講,聖密行者,佛梵持明的聖密行者、聖密上師、聖密長老,必須要有佛梵持明的宇宙知識,密教的宇宙知識。講文化,那麼你才可以拿佛梵持明的宇宙知識,去弘揚這一個宇宙知識。弘揚人與人是不連續的一個整體,人與宇宙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整一個偉大宇宙都是由偉大宇宙中的宇宙的炁量子所統一構成的大統一的一個場。

你首先要基於這樣一個知識,如果你沒有這個知識,那麼你無法理解,人與人怎麼樣會成為一個不連續的整體呢?人與國家怎麼樣會成為一個不連續的整體呢?國家與國家怎麼樣能夠成為一個不連續的整體呢?地球怎麼樣與整個宇宙成為一個不連續的整體呢?人與動物怎麼樣成為一個不連續的整體?......因此,你要理解這個深部的宇宙奧秘,你必須要有宇宙文化。

所以這一條,卓新平先生,他講得非常好,提綱挈領,講出了、解讀了,在一千多年前我們的 聖祖所翻譯的經典的要義:〝眾所知識,大智本行〞。這個〝大智本行〞是什麼呢?祂在這裡,首先是一個批判語,批判了文化的狹隘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一定要走出這個僅僅是從產業、產能、產銷、產效來衡量的文化。這裡也說我們所要講的〝大智本〞,首先,我們要走出神通可以解決我們每一個人各種各樣私念的誤區,恰恰相反,我們不要有各種各樣的不清淨的慾望,不無我的、自私自利的狹隘的念頭,要調伏於宇宙本質。這裡說調伏於宇宙本質,就是要掌握這個大智,掌握大智才能清淨、無我、調伏、精進。不掌握這個大智,自以為是,自作聰明,那麼不遵循宇宙規律的辦事,那就一定會產生種種的問題。這裡也就講一定要走出產業、產能、產銷、產效,這四個〝產〞實際上就是指普通人、一般人、凡夫,所掌握的世間規律。出世間法的規律,一定首先要打破不清淨、不無我、不調伏的狀態,千萬不要利用文化的狹隘境界,這個所謂的文化的狹隘境界也就是利用〝大智本行〞,以為〝大智本行〞僅僅是神通自在而已,人們學了這個神通自在,就可以去進行所謂的不清淨、不無我的那些弘法;所謂的可以不遵循宇宙規律的弘法。那麼這樣的弘法就註定要失敗的。卓新平先生講:「必須把重點放在文化精神的塑造及弘揚上。」

佛梵持明的精神是什麼精神?就是清淨的精神、無我的精神、調伏的精神;佛梵持明的精神就是教相、事相、戒相、圓相的精神。

這裡卓新平先生對凡夫也提出一個要求:「要讓當代的中國人,真正地講文化、有文化,體現我們中國作為文化大國,禮儀之邦的精神風采和悠久的傳統。」

中國人真正講文化,我們聖密行者也就說是真正講〝大智本行〞跟〝眾所知識〞。就要服從〝眾所知識〞應該具備的宇宙知識,就要服從〝眾所知識〞應該具備的宇宙的規律,遵循宇宙規律的運轉,達到救渡眾生的目的。

(待續)

 
《藍天淨雲—龍吟2143》: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