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靈性的角度和高度
認識對待〝非遺〞
保護、傳承和發展
【讀者飛鴻】以靈性的角度和高度認識對待〝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 ![]() 師父教導我們以靈性的角度和高度認識對待〝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 「文化遺產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是傳統的工藝、傳承的古老的意識,但其實內裡蘊含著歷代的先哲先賢對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深刻的靈性洞察。 這些文化形態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人們對生命的真諦與極終智慧的探求。」 一直以來,弟子對非遺的認識限於物質層面。學習了龍講以後,弟子想起自己曾經研究過香雲紗的製作,香雲紗的製作過程繁瑣,需要經過〝三蒸九煮十八曬〞的獨特工藝。而順德地區下半年光照充足、日均溫高、濕度大且多雨多晨霧的特點,使得晾曬香雲紗成為可能。這些源自生活的創造,是一種〝天人合一〞生存智慧的具象化。 儘管現代化生產可以極大地提高工效,但是香雲紗的生產卻並未因此而大規模機械化,而是依然堅持傳統手工製作。這種堅持,不僅因為其製作歷史悠久、技藝傳承人眾多,更因為每一道工序都凝結了匠人的智慧與心血。《紅樓夢》裡那位嗜茶如命、孤寂清冷的妙玉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驢了。大多數讀者認為她清高,其實是不瞭解中國的茶文化、茶道。所以,弟子認為賞析歷史文物、非遺技術,這種跨越千年的審美共振,是對千年文化和非遺文化精神的致敬,要有一份敬畏和恭敬之心,否則連接不了宇宙天地和先賢先哲的能量。由此想到 師父這幾年恩賜我們法場聖物,也是恩賜了我們偉大的宇宙能量。如果不清淨,體察不到能量。 小時候回老家,推開門,一點聲音也沒有,進屋看見爺爺和大伯在繡花,那種專注和敬業令人動容。弟子前幾年在制香的過程,感受到香的質量除了受到天氣的影響,同樣的香料、環境、機器,每個人做出來的香就是不一樣,香氣非常接近製作人的性格。而且,制香的過程要非常靜心和專注,所以手工香不會有機器香的那種浮躁氣。由此,弟子感悟到,正如莊子所云:〝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需對自身技藝不斷雕琢,調整完善自己的內心,以追求技藝的成熟,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 南朝畫論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聖人亙古至今通曉明白、與道相契。審美主體以清澄純淨的情懷去感受、體驗審美對像所包含的情趣和生命精神。他們需保持本真和童心,以契合客體的本真,藝術創作才能〝技進乎道〞。 師父曾經說過:「張大千學畫畫,一定要臨摹古代名畫家的作品,把古代名畫家的手法、技法學到,師古賢、師造化、師深心,是畫家進入藝術中陰而成就的三步曲。」一如我們做任何事,都要以這種態度來面對,專注於自身領域,不斷改進優化,不斷雕琢自己,老老實實地將自己的事情做好、做精,沒有做不成功的事。 〝守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篤實守正,就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堅持自我初心,這〝非遺〞傳承人需堅持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下,積極秉承工匠精神,才能延續歷史給我們留下的資源和文脈。工匠精神既包含著孜孜不倦、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還包含著追求道器合一、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強調〝器以載道〞以及個人內在價值的實現。在此基礎上,守正才能創新,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才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許多〝非遺〞擁有獨特的製作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但近些年來,它卻受到了當地大企業的〝冷落〞。這主要是由於手工製作特性導致的利潤較低,同時機械化生產的衝擊也使得傳統工藝面臨挑戰。〝非遺〞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目前弘揚〝非遺〞內蘊的工匠精神為新質生產力激發創新活力尤為重要。例如華為與 非遺的生命力在於〝活起來〞,而非躺在博物館裡。 師父深諳此道,在龍講裡特別強調了創新。在世界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的今天,這種轉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讓〝古為今用〞的創新,利用傳統非遺文化資源,鼓勵傳承人不忘初心、不失其本的前提下,為非遺專案注入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元素,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夠促進和諧,促進世界和平。比如說在鳴鐘法會上表演的舞龍舞獅、敦煌飛天舞等等,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滲透,以中國文化來表現我們偉大祖國的民族精神,自信自強,努力奮鬥和積極修持,實現圓滿人生,見性開悟。精神靈性文化是屬於每一位與之有緣的眾生,通過聖密儀軌讓人調整自身與靈性宇宙之間的關係。當聖緣俱足時,每一位眾生的靈效能夠被喚醒、被啟迪、被訓練、被提升。 文運代表國運,一個國家的文化積澱在民族發展歷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薄伽梵 師尊不辭辛勞,身體力行,為弘揚中華文化而摯心奉獻,旨在啓發眾生的靈性,啟動靈性宇宙的盎然生機,令所有眾生都能從苦難中獲得超脫,令精神生命獲得昇華,令靈性生命趨向光明自在解脫。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