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變文成公主〞
和三種教育
(一)

 

[中國文化公園1143﹒轉載]9.〝神變文成公主〞和三種教育(1)

 
以下文章轉自:喜馬拉雅平臺〝師紅長老〞賬號下課程《您所不知道的1.文成公主,2.佛圖澄......》第九講《9.〝神變文成公主〞和三種教育》文字稿

 
9.〝神變文成公主〞和三種教育

當然,文成公主被選中,並不只是因為她有宗教的修養,畢竟,她帶去的遠不止是佛像和佛法,她帶去的還有大唐的典章制度、儒道典籍、經濟工藝、種子牲畜......並且,在西藏人民的記憶中,美麗的公主,上自天文地下,下至醫學技藝,似乎無所不通,有著極為良好的文化修養。這也正是各種各樣的傳說、史記津津樂道的。

但是,這可能嗎?不是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嗎?

其實,〝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唐以後才有的說法。《周禮》的時候就開始強調,女孩子在出嫁前,必須要通過專門的教育,學習出嫁以後應有的德行、言辭、儀容、治家之道,這就是所謂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我們看幾首唐詩吧:

以一首《黃鶴樓》名揚天下的詩人崔顥,他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他的《邯鄲宮人怨》中,一位宮人說自己:〝十三兄弟教詩書〞。白居易的《簡簡吟》,寫一個過早夭折的豆蔻少女蘇簡簡:

十一把鏡學點妝,十二抽針能繡裳。
十三行坐事調品,不肯迷頭白地藏。

事調品,就是調絲絃,品竹管,調弄管絃樂器的意思;而且這個女孩子還學佛。

晚唐詩人李商隱寫了一本《義山雜纂》,其中〝養女訓誨〞說的是女孩子的教育問題,要學習很多知識噢,比如〝學書學算〞,書是書法,算的內容其實很廣,不一定侷限於算術,這些也被認為是必須要掌握的女功。

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在許多現存唐代墓誌中都可以看到。

甚至一個叫李華的,寫信教導他的外孫女:〝婦人亦要讀書解文字,知古今情狀,事父母舅姑然可無咎。〞(鄧小南:《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認為要做一個好女兒、好媳婦,要博通天下古今情形狀況。

所以一般人們認為,大唐對女性才華的包容、開放、鼓勵,可以說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況。

這樣的社會風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如同〝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這樣的上行下效?從新、舊《唐書》來看,唐太宗的后妃,單獨成傳的有兩位,一位是〝母儀天下的第一賢后〞長孫皇后,朝服勸諫保下了讓唐太宗盛怒的魏徵,她去世的時候,唐太宗非常傷心,認為〝內失一良佐〞;而另外一位,是長孫皇后去世以後進宮的徐惠徐才人,〝遍涉經史,手不釋卷。〞寫過一篇《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勸諫唐太宗罷兵高麗,太宗看完以後說:〝善其言,優賜之〞。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禮顧〞(禮顧是新唐書的用語)。從這裡可以看到,唐太宗非常接受、欣賞甚至善用女性的才華。

對於唐朝女性地位的大提升,有不少猜想,但是我們現在知道了李唐皇室的佛教密教信仰,可能就會有一種新的理解的思路,包括對唐太宗的有些行為也可能會有另外的解讀:比如為什麼唐太宗一開始想要殺了傳言中可能奪取李唐江山的武氏,但後來聽說了某些宇宙規律,就放棄了;包括關於玄武門事變,中國漢傳密宗因為當時有聖宗是李淵父子的師父,也對其來龍去脈有不同一般的解釋。

而文成公主,可以說她也是一個時代造就的大成就者。她生活在這樣一個帝王統治下的大唐,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所以她能夠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不奇怪。而且,根據現在對佛教界的考察、瞭解,中國漢傳密宗迄今為止,對宗下行者貫徹非常全面的教育理念,強調要做三種文化的教育。

除了漢傳密教本身的宗教教育、靈性教育,要強調理修並重,教證雙美以外,行者還要接受社會常規教育,也就是一般的學校教育,同時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所以他們的很多行者,特別是宗下尤其關注重視的小轉世者,從許多報道來看,經常在宗教修行方面的培養以外,也有非常好的學業表現。

(待續)

 
《藍天淨雲》: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