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变文成公主〞
和三种教育
(一)

 

[中国文化公园1143﹒转载]9.〝神变文成公主〞和三种教育(1)

 
以下文章转自:喜马拉雅平台〝师红长老〞账号下课程《您所不知道的1.文成公主,2.佛图澄......》第九讲《9.〝神变文成公主〞和三种教育》文字稿

 
9.〝神变文成公主〞和三种教育

当然,文成公主被选中,并不只是因为她有宗教的修养,毕竟,她带去的远不止是佛像和佛法,她带去的还有大唐的典章制度、儒道典籍、经济工艺、种子牲畜......并且,在西藏人民的记忆中,美丽的公主,上自天文地下,下至医学技艺,似乎无所不通,有着极为良好的文化修养。这也正是各种各样的传说、史记津津乐道的。

但是,这可能吗?不是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吗?

其实,〝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唐以后才有的说法。《周礼》的时候就开始强调,女孩子在出嫁前,必须要通过专门的教育,学习出嫁以后应有的德行、言辞、仪容、治家之道,这就是所谓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我们看几首唐诗吧:

以一首《黄鹤楼》名扬天下的诗人崔颢,他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他的《邯郸宫人怨》中,一位宫人说自己:〝十三兄弟教诗书〞。白居易的《简简吟》,写一个过早夭折的豆蔻少女苏简简: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事调品,就是调丝弦,品竹管,调弄管弦乐器的意思;而且这个女孩子还学佛。

晚唐诗人李商隐写了一本《义山杂纂》,其中〝养女训诲〞说的是女孩子的教育问题,要学习很多知识噢,比如〝学书学算〞,书是书法,算的内容其实很广,不一定局限于算术,这些也被认为是必须要掌握的女功。

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在许多现存唐代墓志中都可以看到。

甚至一个叫李华的,写信教导他的外孙女:〝妇人亦要读书解文字,知古今情状,事父母舅姑然可无咎。〞(邓小南:《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认为要做一个好女儿、好媳妇,要博通天下古今情形状况。

所以一般人们认为,大唐对女性才华的包容、开放、鼓励,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况。

这样的社会风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如同〝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这样的上行下效?从新、旧《唐书》来看,唐太宗的后妃,单独成传的有两位,一位是〝母仪天下的第一贤后〞长孙皇后,朝服劝谏保下了让唐太宗盛怒的魏征,她去世的时候,唐太宗非常伤心,认为〝内失一良佐〞;而另外一位,是长孙皇后去世以后进宫的徐惠徐才人,〝遍涉经史,手不释卷。〞写过一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劝谏唐太宗罢兵高丽,太宗看完以后说:〝善其言,优赐之〞。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礼顾〞(礼顾是新唐书的用语)。从这里可以看到,唐太宗非常接受、欣赏甚至善用女性的才华。

对于唐朝女性地位的大提升,有不少猜想,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了李唐皇室的佛教密教信仰,可能就会有一种新的理解的思路,包括对唐太宗的有些行为也可能会有另外的解读:比如为什么唐太宗一开始想要杀了传言中可能夺取李唐江山的武氏,但后来听说了某些宇宙规律,就放弃了;包括关于玄武门事变,中国汉传密宗因为当时有圣宗是李渊父子的师父,也对其来龙去脉有不同一般的解释。

而文成公主,可以说她也是一个时代造就的大成就者。她生活在这样一个帝王统治下的大唐,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所以她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不奇怪。而且,根据现在对佛教界的考察、了解,中国汉传密宗迄今为止,对宗下行者贯彻非常全面的教育理念,强调要做三种文化的教育。

除了汉传密教本身的宗教教育、灵性教育,要强调理修并重,教证双美以外,行者还要接受社会常规教育,也就是一般的学校教育,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以他们的很多行者,特别是宗下尤其关注重视的小转世者,从许多报道来看,经常在宗教修行方面的培养以外,也有非常好的学业表现。

(待续)

 
《蓝天净云》:网页连结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