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第十七屆
國際學術研討會感言
(二)

 

【讀者來鴻】參加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第十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感言(二)

 

 

 

[研討感言]2/3

 
二、一切自知,非語言可說,唯證乃知

AI帶給人類的裨益衆所周知,無需贅述。然近年來,關於AI將在眾多領域取代人類,乃至操縱人類之說,甚囂塵上,不絕於耳,甚至引發恐慌。

薄伽梵 師尊在研討會上聖示:

AI已能自我學習、影象產生、詩文創作、病癥預測、情感模擬、治療疾病,人類的知識與判斷優勢正迅速地被重新定義。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如果AI比人類更快速、更精準、更穩定,那麼,人之為人,還剩下了什麼?這並非虛無主義的陷阱,而是佛法藉著當代倫理與新興問題的契機。

當人類開始懷疑自身價值之際,佛教要指出,人類真正無可替代者乃在於靈性,這是任何的演演算法,所不能夠自我證悟的本質界限。

這裡,我嘗試以三點提出中國漢傳佛教的唯識學與業力觀、AI有什麼對應。

1、AI的神經網路對應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的熏習。

2、AI的偏見的演算法映照第七識的我執的偏愛。

3、語言模型的預測性,類同意識流中習氣與業果招感。

由此可見,阿賴耶識並非靜態的倉庫,而是可被更新的流動體系。當我們以這樣的觀點來思考AI時,我們越能夠明白,AI不是在模仿人,而是照見人心,久已如此。而修行正是超越這一模式的系統的關鍵的途徑。

AI可以模擬語言層面的佛法,卻無法證入超越語言的實相。AI它能夠複製經文,演繹邏輯,卻無法從人類的心靈內心發願、佈施、證悟,這正是靈性無法被技術取代的核心所在。

未來的智慧,唯人心可載。

《般若波羅蜜多經》云:一切自知,非語言可說,唯證乃知。AI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翻譯,搜尋佛典,但佛智不等於自性,而是如入知見的實證。AI未來或將更擬人化,但終究欠缺一件事,願力與悲心。AI無法發願,無法悲憐,無法自願為眾生墮入地獄,化身億萬渡化群迷。唯具有覺醒之人,方能成就這樣的大願。

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自第一代聖祖 薄伽梵 至極Vimalakirti 以來,歷經28代的薪火相傳,能夠流傳至今,正是仰賴法身心語,這一超越語言文字的法脈傳承核心。我們強調不落因果,要求每一位行者都要過聖宗觀,這些並非高深理論,而是防止我們在學術與科技的光環下迷失本心的護法之道。

通過學習 薄伽梵 師尊的聖示,令弟子們更清晰地認識和領悟到,因為AI不具備靈性,縱然它可以模擬人類從事某些操作,但卻無法效仿人類實修親證,明空自鑒,度一切苦厄。

但是,如果人類不珍惜此生有聖緣聽聞佛法、提升靈性之聖緣,始終囿於六識,被八風五毒所困,那麼極有可能被AI嚴重侵害。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