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種性〞與
解〝結〞的學習體會
【讀者來鴻】關於〝種性〞與解〝結〞的學習體會 金剛誠雄 ![]() ![]() 首先是有關種性的問題。根據 師父龍講「個別的聽眾就給我來消息,他說啊我聽到種姓制度心裡頭就不舒服,這是一個愚昧的社會制度。」其實這位聽眾誤解了 師父所說的意思。當然,也沒必要〝心裡頭就不舒服〞,這種不舒服,其實也就是 師父在龍講中提到的〝結〞。 從 師父的解釋來看,因為引用了《法句經》等等經典語,所以,不難理解, 師父所說的並非印度的〝種姓〞制度,而是一個人的根性,即〝種性〞,也可以理解成根器。所以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意思。按照種姓制度,因 佛祖是剎帝利族,在古印度也只能算是二等公民,一等是婆羅門。這種種姓差別制度在印度至今仍然盛行。 有的社會雖然看上去並沒有這種種姓制度,甚至號稱人生來平等,但卻在很多地方有非常大的各種歧視。 其次談談關於〝結〞的問題。結,大多反映了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氣脈的有堵,有糾纏,弟子認為有所謂的粗細微精妙的區分,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可以知道只要是人,都會有〝結〞,正如〝清淨〞一樣,是無止境的,如果沒有任何粗細微精妙的〝結〞了,就是至極清淨了。 一般來說,人和組織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所謂的〝結〞,解決問題就是解〝結〞。要解〝結〞有些是完全取決於外在因素,有些則是完全取決於內在因素,有些是互相的、雙重的,不管怎麼樣,準備好自己這是個人唯一可選的,然後就是耐心等待因緣的成熟。 對於修行的人來說,主要要解的〝結〞就是在 薄伽梵 師尊的靈性引領下,如何去除貪嗔癡我慢疑,如何去除〝俱生我執和俱生法執〞這個〝結〞,如何三業轉三密,如何轉識成智,進步一點,就是提升了種性。 自然,對於一個入世的人來說,還要考慮社會生存的問題,譬如,如何完成單位規定的工作量,如何在崗位競聘中選擇合適的崗位,如何處理好家庭等等,如何在這些污泥濁水中保持定力,如何在逆境中修行,如何在是非中不被捲進去,如何在被別人誤解的情況下能夠逆轉而又不失無我的精神等等。 以上是弟子的一點膚淺認識。錯誤之處,祈請 師父批評聖正和遮止。謝謝 師父! 弟子:金剛誠雄 敬叩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