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修持四境之觀照
〝小我〞與〝我〞的心得報告
(二)
【讀者來鴻】以修持四境之觀照〝小我〞與〝我〞的心得報告(二) ![]() ![]() (接上文) 之三:面對身體衰老 〝小我〞的視角: 隨著年歲增長,身體漸有衰老與不便。每當身體有小恙時,〝小我〞心生恐懼:〝未來將更艱難,生命正逐漸流逝。〞若隨此念頭,便墮入焦慮。 〝小我〞的視野裡,身體是〝我的依靠〞,因此衰老帶來不安。 〝大我〞與聖緣慈悲心的觀照: 弟子憶起教言:此身不過是七大流中暫借的法器,緣起幻化。若執〝小我〞,就陷入恐懼;若以〝大我〞心,並以聖緣慈悲心觀照,明瞭衰老本是自然之理,正如〝諸行無常〞。同時提醒弟子,珍惜生命因緣,更精進修行,以無畏心面對未來。 〝小我〞看到的是〝我在失去〞;〝大我〞與聖緣慈悲心看到的是〝無常提醒我要覺醒,修菩提,渡眾生〞。於是恐懼轉為感恩,衰老也成為鞭策弟子的助緣。 之四:面對社會人情 〝小我〞的視角: 人情世故紛繁複雜。有人巧言奉承,有人爭奪關注,有人冷眼旁觀。〝小我〞常感嫉妒與不平,渴望被看見,渴望得到認可。 〝大我〞與聖緣慈悲心的觀照: 社會人情只是因緣法的顯現。榮辱得失皆如浮雲,不必執取。若能以聖緣菩提心對待,則一切應酬皆是道場。於交談時保持傾聽,於應答時保持溫和,不計較得失,不追逐虛榮。如此,複雜人情也能轉化為修行的磨鍊,成為菩提心的實踐。 弟子因此轉化心態,保持清明、寬容與正念。 〝小我〞看到〝社會不公平〞;〝大我〞與聖緣慈悲心看到〝這是修菩提心、鍛鍊大悲智慧的道場〞。 二、修持心得 〝小我〞即修行起點 〝小我〞並非全然可棄,而是修持的起點。憤怒、嫉妒、恐懼若能當下覺察,即是轉化的契機。 〝小我〞如影,但正因有影,才顯光明。 〝大我〞為心靈的清明 〝大我〞並非高遠不可及,而是在日常中時時提醒自己:放下執著,以更廣闊的心懷面對一切。 〝大我〞心如水,能映照萬境,亦能涵容萬境。 聖緣慈悲心為根本 若僅止於〝大我〞之心,則易成空寂;唯有以聖緣慈悲心為核心,才能讓修行不止於自利,而能兼顧他人。拾起一張廢紙、溫和一句話語、忍耐一次責備,皆可成為菩提心的落實。 日常即道場 無論家庭、社會、人情、身體,皆是修行之處。修行不在遠方,而在眼前的呼吸與起心動念。正所謂〝境境皆是佛法〞,日常即是最好的修煉。 三、結語 通過近階段的修持,弟子深切體會到:生活本身即修行之道。〝小我〞與〝大我〞並非對立,而是心性不同層次的顯現。若能時時觀照,將〝小我〞轉化為〝大我〞,再以聖緣慈悲心引導一切,則日常瑣事皆能化為修行的資糧。 家人的不如意、他人的自私、身體的衰老等等,表面是生活的困擾,實則都是聖緣慈悲心修持的道場。若能以宇宙緣起為體,同體大悲為用,則能將逆境轉為助緣,把煩惱化為菩提。 弟子叩呈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