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而行 責任共贏

 

【轉載﹒網易新聞】向善而行,責任共贏:公益慈善研討會探索多元實踐新範式

 

時代新經濟

 

202595日,在第十個〝中華慈善日〞到來之際,〝善行無界﹒公益慈善與社會責任多元實踐研討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本次研討會旨在匯聚各界智慧,深入探討在新時期背景下,公益慈善事業與社會責任履行的創新模式與多元實踐路徑,進一步弘揚慈善文化,激發社會向善力量。來自國家文化部、工信部、國家宗教局、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的相關領導出席研討會並發表了精彩演講。

 

中央新影《華夏英才》欄目組袁苗主持了本次研討會

研討會圍繞〝多元共生﹒責任共行〞為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多位嘉賓指出,在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公益慈善已不再侷限於傳統捐贈與救助,而是日益成為推動社會創新、促進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院長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以視頻方式出席研討會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主旨演講。 宗師表示樂善好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已深深融入民族精神與文化的血脈之中。這一傳統不僅體現了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更展現出一種超越家庭和血緣的社會團結智慧。在邁向共同富裕的新時代背景下,這一美德更被賦予新的意義——它既是個人品格的體現,也是推動社會進步、構建和諧家園的重要精神動力。

宗師通過設立的基金會持續投入,積極支援社會公益慈善事業,致力於以系統化、可持續的方式推動社會福祉的提升。基金會聚焦教育公平、醫療援助、災難救助及傳統文化保護等多個領域。這一系列行動體現了基金會以實踐迴應時代需求、以多元舉措賦能美好生活的使命與擔當。

宗師指出,單一的物質資助無法解決受助者的長期困境,而靈性關懷更關注人的內在重建與生命意義的恢復。 宗師通過佛法教學和禪修指導,幫助人們提升精神境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宗師認為,靈性關懷是公益慈善的重要組成部份,特別是在重大災情以後,它超越了物質援助的層面,觸及到人類精神世界的深處,為受助者提供情感支援、心靈慰藉與生命意義的探索。

宗師認為現代慈善的新路徑是智慧化發展,人工智慧的精準資助正以其革命性的力量重塑公益的生態圖景。這不僅是技術工具的升級,更是慈善理念的深刻演進:從模糊的〝給予〞走向精準的〝賦能〞,從感性的衝動走向理性與感性交融的智慧公益。

宗師最後總結道:持續參與慈善的人,幸福感高,慈善行為能增強內心的力量。事實也證明,越幫助陌生人,就越會消除對社會的恐懼;越幫扶弱者,內心就會越強大;越傳遞愛心,自己越快樂。

宗師的公益慈善實踐展現了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對人類福祉的深切關懷。他的行動不僅為社會帶來了實際的幫助,也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社會和諧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文化部原副巡視員、中國文化信息協會名譽會長黃河浪從文化層面為大家解讀了公益慈善的意義。他指出,中華文明儒釋道慈善文化為中國公益慈善提供了深厚的倫理基礎,是文化價值觀的傳遞與時代迴響。它根植於〝仁者愛人〞的儒家思想,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它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共生智慧,形成了獨特的東方慈善倫理觀。這種倫理不僅強調惻隱之心與善行義舉,更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佛家因果觀念融入民族集體意識,使公益從個人德行昇華為一種社會共同體延續與共的責任。在當代,這一倫理基礎並未隨時間褪色,反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它體現在現代企業家〝達則兼濟天下〞的反饋社會行動中,也流淌於普通民眾〝微公益〞的日常善念裡。

黃會長認為文化消費特別是慈善消費體現了社會的精神高度與人文溫度,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的鮮活註腳。它超越了基礎生存需求的滿足,展現出社會成員在價值認同、倫理追求和情感聯結上的深層需要。一個樂於參與慈善消費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信任充盈、共同體意識強烈的社會。

國家工信部執行監測協調局原一級巡視員、國家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副會長解三明司長指出:公益慈善與社會責任的實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在公益慈善與社會責任的實踐中,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各自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多元化的路徑共同推動社會進步。解司長認為:完善監管機制是保障公益慈善公信力的核心,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標準化和透明化,建立公益慈善的信用評價體系,通過這些策略,公益慈善與社會責任的實踐將更加高效、透明和可持續,為構建公平、包容和可持續的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國家宗教事務局外事司原司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趙建政司長以他在香港中聯辦八年的工作經歷給我們分享了香港社會的公益慈善實踐:1、有信仰,使得慈善行為超越了簡單的物質給予,成為一種根植於精神追求和倫理使命的持久動力,無論是宗教的悲憫情懷還是人文的價值信念,都確保了善行的純粹與堅韌。2、有發自內心的對同胞滿腔熱情,讓慈善充滿了溫度與感染力。這種基於血脈與文化認同的情感紐帶,激發了社會各階層衆志成城的凝聚力,無論是商界精英還是市井百姓,都能為共同的福祉傾注心血。3、公開透明的制度,是維繫這份熱情與信任的生命線。從而徹底打消施予者的疑慮,捍衛了慈善事業的公信力,讓熱情得以持久燃燒。4、成熟的義工制度,則是將上述所有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毛細血管網路。它提供了廣泛且靈活的參與渠道,將社會大眾無形的善意轉化為具體、有形的服務。這四個特點環環相扣:信仰和熱情是內在的引擎,公開透明是保障前行的規則,義工制度則是落地的車輪。香港的公益慈善實踐既根植於中華傳統的善文化,又深度融合了兩方的法治理念、商業智慧和國際視野,形成了一個高效、透明、可持續且多元開放的生態系統。這種模式使其在全球慈善體系中獨具特色且極具影響力。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國學文化傳承委員會會長、世界老子同道會會長、中國傳統文化世界傳播著名學者張云程會長從他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角度闡述道:做慈善是利他,佛之所以成佛是忘我,是利他。生命的價值在於打破〝我〞的牢籠,在與萬物眾生的深切聯結中得以圓滿。張會長進一步闡述道:公益慈善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它超越了功利計算與道德施捨,直指人類社會的共同體命運與人的全面發展。其核心在於以人的需求為本位,通過社會自身的有機力量,識別、迴應並預防那些個體難以獨自應對的困境與挑戰。因此,真正的公益慈善,它最終實現的,是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一奮鬥目標最生動、最具體的實踐。

 

在研討會的接近尾聲的時候,遠在澳洲的金剛聖源長老為本次研討會獻上了鋼琴獨奏《我的祖國》。當熟悉而深情的旋律透過雲端緩緩流淌而出,會場內霎時間一片靜寂,隨即,出席研討會的與會者們不約而同地合著琴聲輕聲吟唱。 歌聲與琴聲交織,不再是簡單的合唱,而化作了對共同文化根脈的深切緬懷與致敬。這一刻,地理的隔閡被音樂消弭,研討的理論沉澱為真切的情感,所有人在這莊嚴而溫暖的氛圍中,感受到了一種源於文化與家國的強大凝聚力。琴聲落幕,餘韻未絕,會場中短暫的寂靜後爆發出持久而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既是獻給長老精湛而深情的演奏,也是獻給每一個人心中那條永不幹涸的〝大河〞與那片永遠眷戀的〝故鄉〞。

研討會在熱烈而深遠的氛圍中圓滿落下帷幕。與會嘉賓的真知灼見與案例分享,不僅深刻詮釋了公益慈善與社會責任在新時代的豐富內涵,更展現了跨界力量凝心聚力、共謀發展的創新路徑。

研討會雖已落幕,但探索與實踐永不止步。我們堅信,今日所匯聚的智慧與共識,必將轉化為推動社會向善向上的堅實力量,激勵更多機構與個人主動擔當、多元參與,共同構建更具韌性、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美好未來。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